银行保险加速成立科技子公司 未来金融科技生态如何变化?+ 查看更多
银行保险加速成立科技子公司 未来金融科技生态如何变化?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21-01-08 14:27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有目共睹,尤其是以银行、保险等为代表的大型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布局和投入越来越重,金融机构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作为承载体系内科技发展的市场化平台,即是例证,也是行业的一大趋势。
市场环境和业务发展倒推之下,金融机构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基本都还是自建 采购合作开发的模式,对技术供应商的需求很大,但是大方向上都是在逐步加大自建比例,包括对科技子公司的投入,未来这个格局一定会有变化。”一位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科技人员对记者表示。
大象转身 金融机构加速成立科技子公司
在金融机构的近年来的规划中,数字、科技几乎是共同的关键词。而如今,在布局金融科技的实践层面也越来越深入了。
7月21日晚间,中国太保公告称,董事会决议同意由中国太保集团出资成立太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太保金科公司”),注册资本金为7亿元,持股比例100%。
保险公司的科技化方向早已明确,保险 科技也成为业内的一项标配,保险公司们纷纷通过自行设立、投资参股等形式布局金融科技公司。中国太平、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旗下均设立了自己的互联网科技子公司,此外,中国人寿还在资本市场上屡次举牌万达信息,持股比例已经超过18%。
银行机构亦是如此。7月28日,中国农业银行发布公告,通过附属机构设立的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农银金科”)在北京正式注册成立。至此,六大行中除了邮储银行以外,其他5家均已经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全行业来看,据公开数据统计,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已经有12家。从成立时间上来看,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股份制银行们对此涉足较早,12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数金最早,在2015年就已成立。随后,招行旗下的招银云创和光大银行旗下的光大科技在2016年相继成立。
大行们则在2018年以后开始集中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最早成立的是建设银行旗下的建信金科,于2018年4月成立,随后工行、交行、中行、农行纷纷在2019年5月后成立。
子公司服务生态里的小机构
据记者与金融科技业内人士交流,银行、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在机制、文化、薪酬体系等方面有所受限,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优点则是机制更加灵活,作为承载科技创新的市场化平台。
虽然对外输出也是这些金融科技子公司所明示的职能之一,但事实上,相比于独立的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系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对外输出方面并无优势。“大家确实会考虑到同业竞争关系,在选择合作方的时候,相比于独立的技术供应商,不太会选择同业的科技子公司。”一位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人士对记者表示。
不过,除了服务母行/集团以及集团范围内的其他子公司以外,这些金融科技子公司有一个重要使命即服务生态系统内的中小金融机构,这些中小机构往往是大型机构的合作伙伴,但自身尚无力大肆在科技方面进行投入布局
以较早成立的兴业数金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数金云累计签约366家中小银行,累计上线实施211家中小银行。
金融科技生态未来变局
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系科技子公司、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模式将发生什么变化,未来金融科技生态的格局会怎样?
苏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阶段,技术供应商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以系统建设和运维为主,利润比较薄,同质化程度高,不涉及核心科技竞争力,与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属于错位竞争模式。相比之下,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银行原有科技业务的二次剥离,现阶段侧重点仍集中于不适合外包的系统建设与运维工作,与银行原有的技术供应商仍会保持外包合作关系。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有银行分管科技条线的高管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目前发展金融科技最大的问题是,系统供应商只能提供具体的技术和产品,他们不理解金融业务,不能从更高的层面为银行的科技规划提供更全面和长远的解决方案。
徐晋认为,未来的趋势可能是围绕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形成一个生态,在科技共同体的生态下,共同体的成员有些提供数据库的,有些提供AI,有些提供容器,我们可能是提供大数据能力,在科技共同体下面可以对外去进行各类的合作。
从生态的角度看金融科技,薛洪言认为,未来基础性科技将逐步集中于少数机构,实现集约化,应用型金融科技仍然会是百花齐放状态。随着金融与科技的加速融合,纯粹的技术供应商会逐渐式微,能针对具体业务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金融科技公司逐步成为行业主流。此外,多数金融机构都会搭建金融科技团队,但只有少数具备科技输出能力,会以子公司的形式独立出来。
分享到:
推荐精彩博文